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閲《魯迅經典作品集》有感

“魯迅”的图片搜索结果


                                                                                                     資料來源:互聯網

如果說,張愛玲的文字是蒼涼,蒼涼得不近人情,那麼魯迅的文字則是震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刺心臟深處。他們,是兩面代表不同時代價值的旗幟。

魯迅是當代中國文壇公認的名家。他本來在日本習醫,可是強烈的愛國心將他與現實緊緊扣連,再也無法獨自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面對列強侵凌的恥辱,中國人處之泰然地以祟洋媚外的個性面對,其苟且偷安的思想徹底令魯迅意識到國人已病入膏肓,國運的易轉已是迫在眉睫的課題。棄醫從文,成就救國救民的大業,擺脫了從醫僅能救治肉體而不能救治思想的限制,喚醒中國人昏睡的靈魂。拯救國民的精神思想才是他真正希冀達到的目的,於萬民墮入水深火熱的千鈞一髮間伸出援手。就如散文〈藤野先生〉,正是魯迅棄醫從文的現實寫照,不僅表現西學東漸的演變潮流,更敍述他在異地遭受的歧視,呈現他認為文章比醫術更具影響力的思想轉變。

他善於以諷刺的筆法塑造在「吃人社會」中似乎怪異的現象,實則描繪現實社會的實況,呈現現實將怪誕當作平常的荒謬。小說《狂人日記》和《藥》都是當中的代表作。前者以日記形式紀錄一名「狂人」的遭遇,到處打量每個人,從路旁的小孩到親生兄弟,滿懷陰謀論地認為他們都想吃掉他。篇章着重心理描寫,從「狂人」的角度猜度不同人的心理。這使讀者漸漸迷失並開始反思究竟「狂人」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常人還是確實是一名非主流的「狂人」。這種思想與心理的交戰,使作者與讀者掩然有一種無形的交流。後者的《藥》同樣營造一個「吃人社會」,通過敍述一個在黑市購得人血饅頭以治肺病的故事,諷刺有財有勢的人就能抿滅人性、視道德倫理如無物的荒謬。

《阿Q正傳》是另一篇富戲劇化色彩的小說,也是魯迅的代表作,突顯傳統父權社會的權威性人格,當中提倡阿Q精神,即把悲劇樂觀化,主角阿Q遇到任何事都會藉自我安慰的方法充撑面子,雖然知道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卻繼續盲目進行。實則阿Q是象徵中國人欺善怕惡和享樂主義的特質,作為反面教材,將極端的不合理合理化的情節讓中國人覺醒。阿Q這類人,本來就是一種悲劇,可是這種人到處都有。

《父親的病》是一篇令筆者印象極為深刻的散文,透過「名醫」替父親治病的故事,諷喻中國傳統社會的迷信習俗。所謂「名醫」,更多的是招搖撞騙的江湖郎中。篇未「喊驚」的陋俗反使父親不能安祥離去人世,是愚孝。在現代的角度來看,就是極端的不孝啊!

魯迅的文字也許不容易接受,可在瞭解時代背景後再翻看有關作品,或許會逐漸進入他的世界,與其心靈接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悼劉以鬯

陌生的文字 不能勾連思緒 就沒了悲傷和 凝結的眼淚 半生不熟的墨跡 最令人不安 攪動黏連的愁腸 文人殞落 總在風雨飄搖的時節 附帶魂靈的孤寂 更添幾分憐惜 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