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做人千萬不要逞強,不要做第一!」這是母親自小給我的訓勉。年幼時的我常暗自想:「這話不是瞧不起我嗎?真是門縫裏看人!」因此,母親的話總是在我耳邊徘徊。

   長大後,經歷一次次在學業和事業的載浮載沉,見識一幕幕爾虞我詐,我頓覺母親的小提醒毫不遜於古代先哲的大道理。子曰:「君子泰而不驕。」所說的不正是告誡後人凡事不要驕傲,要處之泰然嗎?

   中國人常把「不為戎首、不為禍始、不為福先」作為處世金鍼,把它奉若神明。奈何,誰又能把此真理貫徹一生呢?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清朝可譽為是最鼎盛的朝代之一,當中的「康雍乾盛世」更是千古傳誦。然而,可有人想到三代盛世竟會因廢忘「不做第一」的道理而衰落?乾隆好大喜功,自恃清朝歷代節儉成風使國庫充實,而大興土木、大動干戈,只為得到「十全老人」的虛名,而斷送了清朝的國運。政治要第一、軍隊要第一,凡事都要第一的心態不但在乾隆的統治生涯中留下污點,更為清朝的盛世畫上句號。物極必反,凡事量力而為便好,處處逞強,最終只會自討苦吃。

   可憐的中國人總是除不掉這種劣根性,總是以比賽第一、考試第一為樂,楊修之死的教訓難道不足為戒嗎?現今的教育制度崇尚功利主義,渴求填鴨式教育,使一眾莘莘學子有苦難言,被催迫着跳進爭奪第一的漩渦。誠然,內地亦不乏類似例子。狼爸蕭百佑棒下出狀元、虎媽蔡美兒嚴師出「高徒」,成為內地一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趨之若鶩的對象。於我而言,凡事追求第一只會把人逼上絕路。即使做到事事第一,又能得到點點快樂嗎?答案顯然易見。

  然而,不做第一是否等同於應做最後呢?不是的。須知魚與熊掌,兩者不可兼得。在自己能力之內的事,便應當盡力做好,不宜搪塞於人。正如作為學生,我們應當老老實實盡學習的責任,盡善盡美,不走旁門左道,力爭上游,力臻完善。在餘暇時,我們亦應努力從生活中學習,感悟道理,所謂「學不可以已」,學習從不間斷。努力學習,做今日應為之事,才能追求真善美,自我完善。

  真正做到最後的是一位位捨生取義的聖人,他們甘願為拯救他人懸於一線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命易命,以生命影響生命,實是值得世人萬世歌頌。為撲救火災而英勇殉職的消防英雄-張耀升隊目、與沙士晝夜搏鬥而殉職的天使-謝婉雯醫生,為處理福島核輻射污水而留守核電廠的「福島死士」……他們的名字永遠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我們一眾凡人只能「留得青山在」,積極生活,尋找生命的真諦。

   母親,「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道理我悟到了。回想起孩時的稚氣,我不得不讚嘆那時的「聰明」啊!「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你可懂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悼劉以鬯

陌生的文字 不能勾連思緒 就沒了悲傷和 凝結的眼淚 半生不熟的墨跡 最令人不安 攪動黏連的愁腸 文人殞落 總在風雨飄搖的時節 附帶魂靈的孤寂 更添幾分憐惜 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