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沉潛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春蠶窮盡一生精力,才吐出雪白柔韌的蠶絲;農夫揮灑多年汗水,才收穫堆積如山的禾稻;作家耗盡半生心血,才編出扣人心弦的名作。每事每物的出現都有一定時機,只要能潛到一定深度、把握機會,定能完美無瑕地落在冰面之上。

  沉潛似乎笨拙,但當克服歧視目光、專注目標,覷準時機,定能躍出水面,畫出一道美麗的弧線。「牛下女車神」-李慧詩苦練四年,參與大大小小的練習賽,如願再次踏上奧運的舞台。天意難料,她在競輪賽中意外摔倒,令不少支持者嘆息不已。一次意外,讓她四年的汗水付之一炬。可幸的是,她並無一蹶不振,反而養精蓄銳、加緊操練。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最終在日本單車凱琳賽中,以驕人的成績奪得金牌,填補了她心中的遺憾。她取得成功的要訣,不僅在於其堅毅不屈的精神,更繫於其深遠的目光,精於揀選合適的時機,勾畫閃閃生輝的弧線。

  沉潛需要的不僅是無比的毅力,更需要驚人的決心和勇氣。無獨有偶,在近代中國亦出現了不少「沉潛的企鵝」,其中尤以原子彈之父-錢學森博士最為人熟悉。錢博士在列強霸道橫行的時代,「忍辱負重」到異地修讀空氣動力學,受盡西方人的白眼。然而,當祖國處於水深火熱、面對困厄之際,錢博士毅然放棄修業,隻身回到中國研製原子彈。終於,他力排眾議,獨具慧眼地察覺原子彈在現今世界的重要性,抓緊機會,成功研發第一枚國產原子彈,使中國一踴成為軍事強國。倘若錢博士沒有沉潛的勇氣,他又怎能為中國掀開新一頁呢?

  綜觀現今社會,重視結果的人十有八九,真正韜光養晦,佇候良機的人實在屈指可數!企鵝躥出水面的美態固然吸引人們留戀,但水底裏沉潛的努力是否都應受到同等的重視?正如現今中國,經濟熾熱地急速增長,國民生活漸趨改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或許現今人們生活在混凝土的樓房中,就漸漸失去追尋更美好生活的動力,忽略了前人沉潛的價值,整個社會都在慢慢變質……

  世界不斷變遷,社會不斷演變,時代不斷進步。在緊隨時代急促的步伐,走在社會的前沿時,我們是否要反思沉潛在成功前付出的價值?我們是否也要重新聚焦沉潛的真諦?

  企鵝能靈活踴出水面,在空中留下令人讚嘆的弧線,依靠的是沉潛的決心和勇氣。只要我們肯堅持自我,攖取適當的時機,一道完美的弧線終會出現在靜寂的空中,永不褪色!
                                                

根的聯想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你想老家嗎?」父親遽然地問道。我尷尬地一笑,心裏暗忖著:「我在香港植根,哪知道老家是怎樣的呢?」父親像個滿腔熱誠的推銷員,叫嚷著要帶我回老家瞧瞧。面對父親一輪出其不意的「突襲」,我敗下陣來,只好答應開展我的「尋根之旅」。

  出發前幾天,父親密鑼緊鼓地整理行裝,雖然頻頻出現手忙腳亂的場面,卻難掩臉上的笑容和期盼的目光。忽然,父親輕鬆的心情被焦急的情緒掩蓋了。原來,他想買些伴手禮給老家的親友,讓他們嚐一嚐新味道。因應父親的要求,我帶他穿梭大街小巷,終於來到「手信街」。

  街道店舖密密麻麻,售賣貨品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直叫人眼花繚亂。街道雖然狹窄,但卻井然有序,與香港一般街道無異。甫一走上街頭,一陣茶葉香直撲而來,遠處的飾品店亦正向我招手……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街道左穿右插,仿彿勾起童年是快樂的回憶。父親則氣定神閑地走著,仔細地選購合適的伴手禮。

  在街上轉悠了一圈,才驚覺周遭的環境已截然不同。到處大廈林立,街道人潮如鯽,童年時期的店舖已是萬中無一了。回憶點滴逝去,已是一去不返。啊!我驚嘆自己竟植根在陌生的土壤。

  父親大包小包的提着「戰利品」,與我回家。終於,我們出發了!回望那片曾經熟悉過的土壤,我竟無半點留戀。

  到了老家,我急不及待地到處闖蕩,探尋這廣袤大地上的奧秘。這是我第一次遠離繁囂的城市,呼吸到僻野之地的新鮮空氣。父親雀躍不已地帶我「尋根」,同時也得以慰藉他縈繞心裏的鄉思。他攜我走到農田,驚異地發現不少農田已被荒廢,大多農民都早已進入城市工作,「老老實實」耕作的農民也是屈指可數吧。倏地,父親像洩了氣的氣球,失落地走著。凝望著被荒廢農田上植物的殘根,它們曾經緊緊地抓住這片土地,深深地愛著它。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根在苦苦掙扎後死亡、枯萎、凋零,童年的回憶也煙消雲散,故土自然變得戀無可戀。現實,真的如斯殘酷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歲月無情但人有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根;或深或淺,或近或遠,都對人有一份濃重的意義。時代無情的鐵蹄即使將土地踏破、將根毁盡,但將永遠無法磨滅每個人的心與根無形之連繫。

  只要我們很用心灌溉、悉心栽培,細心呵護。我相信,這些根,有重生的一天!

沙漠中的人生態度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你們印象中的沙漠是怎樣的?烈日當空,沙漠冒起熱氣騰騰的煙霧?夜幕低垂,沙漠驟現冰冷如霜的寒風?在我的意識中,沙漠是一處風光明媚、浩瀚萬里的新天地。

  無可否認,沙漠的美是見仁見智的。有人認為沙漠是惡托邦,極端天氣變異會扼緊人的咽喉;人性的醜陋會在荒漠中徹底呈現。是的,穿越沙漠的過程必定難熬,酷熱難耐、寒風刺骨鐵定與沙漠脫不了關係。然而,人生苦短,難道便因少許苦楚而將成功的甘甜拒諸門外?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心態決定一切,為何不試它一試?

  每個人都在沙漠的某一處,有人原地踏步、自怨自艾,有人挖掘水源、尋找綠洲。前者多在沙漠「死無葬身之地」,後者則尚存一線生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君主用人唯才,無分國界。出生於當時的墨子創立了墨家思想,主張尚同、尚賢、兼愛和非攻,到處為弱國守城。經年累月的一點一滴汗水中,墨瞿的思想逐漸傳揚各國,與儒、道、法並列為中國四大顯學。成功的花,總是浸在奮鬥的汗水。 假若墨子沒有鴻鵠之志,沒有穿越沙漠的勇氣,退縮而不宣揚人個人思想,怎會形成影響深遠的墨家?心態決定境界,有多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有多璀璨奪目的未來,不是嗎?

  沙漠縱然使人舉步維艱,但總不乏「探險者」屢敗屢試。研究中草藥數十年,終因發現抗瘧「神藥」-青蒿素而奪諾貝爾獎的屠呦呦便是其中一位「探險者」。她在瘧疾橫行的年代,感慨藥石無靈的病人苦痛交纏,於是率先研究抗瘧藥物。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屠呦呦實現理想,拯救瘧疾病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倘若在醫學界中缺少如屠呦呦般的「探險呵者」,病人的疾苦或許就無人問津,疾病或許與他們形影不離了。

  驀然回首,不難發現身邊的同窗摯友和自己一樣,都在沙漠上尋尋覓覓。在一片荒蕪、寸草難生的沙漠中,恐懼是令人打退堂鼓、臨陣退縮的毒草。恐懼,往往源於恐懼本身。只有克服恐懼,改變心態便能成為沙漠中的「探險者」,走到沙漠的終點。在學習上亦然,雖無孔明之急才和陶傑之口才,但只要鼓起勇氣,在沙漠邁步向前,使堅毅的心志不墜就能使縈繞心靈的恐懼遽然消退。成功,或許近在咫尺!

  我願意昂首闊步地跳進沙漠,對於沙漠反覆不定的脾氣,我逆來順受、甘之如飴。君子立恆言,小人恆立言,沒有探索沙漠的勇氣和樂觀的心態,又怎能另闢蹊徑,發掘沙漠的「廬山真面目」呢?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做人千萬不要逞強,不要做第一!」這是母親自小給我的訓勉。年幼時的我常暗自想:「這話不是瞧不起我嗎?真是門縫裏看人!」因此,母親的話總是在我耳邊徘徊。

   長大後,經歷一次次在學業和事業的載浮載沉,見識一幕幕爾虞我詐,我頓覺母親的小提醒毫不遜於古代先哲的大道理。子曰:「君子泰而不驕。」所說的不正是告誡後人凡事不要驕傲,要處之泰然嗎?

   中國人常把「不為戎首、不為禍始、不為福先」作為處世金鍼,把它奉若神明。奈何,誰又能把此真理貫徹一生呢?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清朝可譽為是最鼎盛的朝代之一,當中的「康雍乾盛世」更是千古傳誦。然而,可有人想到三代盛世竟會因廢忘「不做第一」的道理而衰落?乾隆好大喜功,自恃清朝歷代節儉成風使國庫充實,而大興土木、大動干戈,只為得到「十全老人」的虛名,而斷送了清朝的國運。政治要第一、軍隊要第一,凡事都要第一的心態不但在乾隆的統治生涯中留下污點,更為清朝的盛世畫上句號。物極必反,凡事量力而為便好,處處逞強,最終只會自討苦吃。

   可憐的中國人總是除不掉這種劣根性,總是以比賽第一、考試第一為樂,楊修之死的教訓難道不足為戒嗎?現今的教育制度崇尚功利主義,渴求填鴨式教育,使一眾莘莘學子有苦難言,被催迫着跳進爭奪第一的漩渦。誠然,內地亦不乏類似例子。狼爸蕭百佑棒下出狀元、虎媽蔡美兒嚴師出「高徒」,成為內地一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趨之若鶩的對象。於我而言,凡事追求第一只會把人逼上絕路。即使做到事事第一,又能得到點點快樂嗎?答案顯然易見。

  然而,不做第一是否等同於應做最後呢?不是的。須知魚與熊掌,兩者不可兼得。在自己能力之內的事,便應當盡力做好,不宜搪塞於人。正如作為學生,我們應當老老實實盡學習的責任,盡善盡美,不走旁門左道,力爭上游,力臻完善。在餘暇時,我們亦應努力從生活中學習,感悟道理,所謂「學不可以已」,學習從不間斷。努力學習,做今日應為之事,才能追求真善美,自我完善。

  真正做到最後的是一位位捨生取義的聖人,他們甘願為拯救他人懸於一線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命易命,以生命影響生命,實是值得世人萬世歌頌。為撲救火災而英勇殉職的消防英雄-張耀升隊目、與沙士晝夜搏鬥而殉職的天使-謝婉雯醫生,為處理福島核輻射污水而留守核電廠的「福島死士」……他們的名字永遠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我們一眾凡人只能「留得青山在」,積極生活,尋找生命的真諦。

   母親,「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道理我悟到了。回想起孩時的稚氣,我不得不讚嘆那時的「聰明」啊!「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你可懂嗎?

我曾因為離別而感動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叮噹叮噹……」最後一節課的鈴聲徐徐響起,我們失去了過往的愉悦,每個人都費煞心思,放慢步伐,以挽留飛逝的時光。這是學業生涯的最後一課。同學無不滿淚盈眶,互相擁抱告別,在彼此的衣襟留下深深的印記。淚,灑滿了一地,抽泣聲,不絕於耳。緩緩地,我眼睛一片朦朧,淚水引領回憶重臨故地。

  還記得剛升上中學,人生路不熟,處處散發陌生的氣息。也許文靜的人總不適宜在此地逗留,交友難,交得知己更難。然而,這個想法在倏忽之間被一個溫暖的微笑掩蓋了,在那個迎新日,我認識了家寶。他眉清目秀,戴著一副金絲眼鏡,渾身文人氣息散發出來,把我徹底包圍。與我不同的是他竟然這麼好動,這麼善於交談,我在他身邊,只感到無盡的格格不入!可是,誰有料想到他是個如斯細心的知己呢?

   他敏銳的目光覺察到我懦弱的性格和不擅人際的特點,主動為我介紹朋友,好讓我融入一片關懷和喜悅之中。我們是兩條相交線,從腼腆、陌生的一端走到能為對方兩肋插刀、同甘共苦的那一個交點。我們看似是形影不離的摰友,永遠停留在那一個相交點。

   牟宗三的話說得不錯:「朋友是學習重要的一環,絕不可付之闕如。」因此,我和家寶時常相約溫習,從彼此的一問一答之間,我看出他對學習的熱誠和專注。可惜,人的名利之心難除,諸如修道半生的大師也招架不住,更何況是我?也許我和家寶根本就不能超越私心利害之關係,也許我和他只能相識一場,也許我和他只能各自踏上自己的分叉線…

    為了即將來臨的文憑試,為了防止家寶的成績超越我,我竟起了私念,漸漸對他疏遠、對他冷淡,主動放棄這段曾經的友情。不久,我披堅執銳,踏上了人生第一個戰場-「試場」。

     偌大的試場就如遼闊的草原,一片清幽自然、天朗氣清。也許,暴風雨的前夕總是平靜的,戰士們都安坐在座位按兵不動。「考試開始!」主考官一聲令下,所有考生執起自己最精銳的「武器」,奮不顧身地向前衝鋒。在與「敵人」短兵相接,拼命廝殺的一瞬間,我不期然地想起家寶。想起家寶對我無私的關懷,想起家寶的鼓勵,想起家寶與我一起奮鬥的時光,我的心只有一陣刺痛和無盡的悔疚。

    「考試時間已到,請停筆!」我嘆了一口長長的氣,寂寥地獨自步出試場。在電光火石之間,我閃過一個念頭,急忙掏出手提電話,準備和家寶坦白地道明一切。此時,一個訊息冒了出來,竟是家寶的訊息!我興奮不已,把訊息徹底看了一遍,卻換來更深的悔疚。他大概是估計自己成績未如人意,已謀劃未來會到國外升學,還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珍惜眼前人,勿念!」他的話總叫人帶著無限感動和愧疚。

   終於,放榜日來臨,我如願以優異的「戰績」獲得封賞-一個冷冰冰的學位。面對師長和同學熱情過份的祝賀,我只感到無限悲涼。是的,我得償所願地得到學位,得到疑幻似虛的所謂祝賀。可是,除了學位,我還得到了什麼?我失去了一切。

    曾經,我有過一位無私的朋友,但卻被我無情的擱在一邊。對於他,我知道形而上的思念較形而下的物質更適合他。他總是那樣無私,那樣使人動容。他的話觸動著我的心靈,無時無刻地叮嚀着我。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想像他和我無疾而終的離別,想像他一句「珍惜眼前人」的含金量。我慟容地,在一隅,淌下一滴安靜的眼淚。

未知


                                                                                       資料來源:Internet
                                                                                                                                                                                     (Lv5文章)

    生活在這個繁華的都市中,許多新聞下一秒總變成舊聞,「貶值」為街知巷聞的瑣碎事。每天穿插在喧鬧的街道,不難耳聞途人討論未來會發生的事:「你說他會否認罪?」「你說我明天該怎麼辦?」「你說英國會否脫歐?」大至國家大事,小至芝麻綠豆般的事都在片言隻語間進行,活像一個偌大的議事廳。這些都拜資訊爆炸的時代所賜。

    一步,一步,又一步,由學校到家中,短短三十分鐘的路途,我仿如一位沉默不語的「情報官」,腦子裏塞滿了炙手的「情報」。緊接而來的憂愁沿奔騰的血液渗流至全身,化為一陣陣嘆息……是的,人對於未知總是存在太多想像甚至恐懼,讓自己背負了無形的負擔。既然未知,何不停止無謂的想像、注視目前?既然未知,何不掌握已知、作好準備,迎接挑戰?

     因為未知,所以我們持續拼搏,不問回報。二零零三年,沙士肆虐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前線醫護人員殉職的悲劇接踵而來。年輕的謝婉雯醫生面對沙士不明朗的變化,主動請纓,披上「戰衣」,走在最前線照料病人,挽救無數生命。可惜,她不幸染上沙士,但仍燃燒生命緊守崗位至最後一刻,最終與世長辭。謝醫生毫不猶豫,仁心仁術地拯救病人,不僅展現最崇高的醫護精神,更告知後世面對未知時不要多想,只管多做。

    因為未知,所以我們善用每刻,改變未來。肯德基的創立人是海倫德·山德士,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翁。他十四歲時謊報年齡,當了軍人。數年後,他放棄枯燥乏味的軍旅生活,追尋色彩繽紛的人生。三十歲始,他從事皮鞋店店員、餐廳侍應等在他人眼中視為卑微的工作,一直至六十歲……有人說,他這樣庸碌半生卻沒有成就,值得嗎?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他人過去的存在價值,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自己未知的未來。故「預知」一詞顯然已可從我們的字典中刪去。海倫德在八十歲時收到第一張社會保障支票,隨即用該筆金錢開設炸雞店,結果一炮而紅。他在拚盡所有後走上了人生的頂峯,可以說是意料之外。誰能知道人生會有多少次跌碰?誰能知道黑暗後沒有曙光?過多的想像只會成為人生旅途上的負累,活在當下、拼盡全力,才是改變人生的靈丹妙藥。

   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趨於恐懼,對於已知的事物則趨於淡忘。從古至今,人類對於生死觀有著不同的討論,尤其對死後陌生的世界有著千變萬化的想像。這是出於好奇,也是出於恐懼。唯有孔子以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清脆俐落地把糾纏於生死間千絲萬縷的連結一下破開,智者的大智慧不言而喻。是的,既然未知又何須多作無謂的想像和揣測呢?

   那麼,已知的就該讓人淡忘,讓它逝去嗎?每個人生存都有某種特別的意義,用以追尋屬於自己的價值。可是經過時間一次次無情的洗刷後,誰又曾記得屬於自己在人生的價值?這又難怪,不是每個人都像殷海光先生般,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去探尋人生意義的真諦。俗世人只得自欺欺人,在一隅悲號。

   在這繁華的都市中,在這喧鬧的街道上,在這生活的亂流中,我寧可化作滄海上的一片綠葉,隨風飄流,隨水漂蕩到未知的一方…


離別(二)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坐在教室的一隅,抬頭凝望著聖誕聯歡會後杯盤狼藉的場面,凝視著同學東奔西跑地完成一幀幀的合照,我留下了充滿哀傷的嘆息。看著同學合照後寒喧幾句,最後來個深情擁抱,留下沾濕彼此衣襟的淚……聽著教室的門一開一合,原來溫情滿溢的教室,轉眼已人去樓空,留下一張張空凳。我嗅到空氣中的哀思。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話雖聽來悲不自勝,但說的可都是事實。我隨著回憶輕柔的步伐,回到了六年前我和同學相識的第一天,想起了我們充滿稚氣的笑容。還記得那種在結識新朋友時難以啟齒的尷尬嗎?我們從陌路人到同路人,從片言隻語到絮絮不休,從冷漠如冰到熱情如火,一步步走過高山低谷,一滴滴積累友誼。在失落時,回想起摯友不離不棄的鼓勵,就仿如看到絕境中的一線曙光、苦中的一點甜,使我重新振作,豁然開朗;在喜樂時,與摯友分享喜悅,就仿如得到雙重的滿足,使歡樂的氣氛滲透到每一個角落,飄到每一個人的心裏……人生得一休戚與共、共渡患難的知己便足矣。

  當年大談夢想的同窗,如今都踏上追逐志向的征途,向自己的理想奮力盡發。時光就如白駒過隙,機會總是稍縱即逝,逝去的光陰猶如飄向空中的灰燼,留也留不住。人生最痛,亦莫過於別離時。

  相識往往是離別的開端,有始必有終。人和人的相識,或許只代表著彼此漸行漸遠,而且他會用殘餘的背影來提示你:不必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每事每物,又豈能盡如人意?人各有志,分道揚鑣時不拖泥帶水,以減輕對彼此留下的傷痛;離別時一句言簡意賅的告別,已是對彼此最美好的祝福!

   誠然,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離別不代表永恆的訣別,離別後把回憶埋藏在心中,在經年累月後細意回味,豈不是顯得更有價值?回憶是一埕未成的佳釀,離別則是釀製佳釀的醞釀期。到那天佳釀釀成之時,打開酒瓶,必然迎來撲鼻而至的酒香。形而上的思念,總比形而下的相聚,更值得留戀。

   要知道,要盛一杯新水,必先將杯中的陳水倒去;要摘取一枝玫瑰,必先放開已到手的薔薇。擁有相識的經歷,就必先有面對離別的勇氣,兩者相輔相成,割不開、斬不斷。

  驀然回首,我似乎領悟到離別的真正價值,我掃走桌上的髒物,也掃走心中的哀傷。我輕輕地擦掉臉龐上的眼淚,淡然地步出教室。噫!多情應笑我。

離別(一)

 

                                                                                             資料來源:Internet
                                                                                       (5*文章)
  孤寂的我屏息靜氣地坐在教室的一隅,頭部微微抬起,凝望着激烈交談的同學們,他們好像都散發著光芒,歡笑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叮噹叮噹……」隨著放學的鐘聲響起,大家不捨地給彼此一個深情擁抱,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氣作道別,淚水卻已沾濕彼此的衣領。隨著一個個擁抱,一句句道別,一陣陣偷泣, 教室忽然變得空虛,變得黯淡和蒼涼!

  離別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人生中必定要上離別這堂課。同學之間的離別、師生之間的離別,甚至是生死之間的離別,都幾乎與人保持一種擦不掉的連繫。 離別不是永遠的訣別,當下的離別往往是為了未來的重逢,即便是生死也是如此。

  古代的夏朝國土遼闊、物種殷阜,卻常受水災氾濫的困擾。通曉之水之道的大禹決心為國效力,解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毅然離開腹大便便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在長年累月治水水生涯中,大禹只擁有過一次近乎訣別的離別, 那次離別是天長地久、永不磨滅的祝福,深深地埋藏在洶湧的河水漩渦中,譜寫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淒美傳奇。事出必有因,每一次的離別亦必有背後的因由。為個人?為家國?各有不同,不能盡述。總而言之,離別雖然充斥著無奈,但這還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有一種離別是苦澀的,但在自我克服困難的艱苦過程後,往往會獲得恆久的甘甜。現今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冀望自己能千方百計讓子女竭盡所能增長學識,日後成為社會棟樑。為了要完成這樣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父母亦願意忍受離別一刻的劇痛,放手一搏,讓子女到海外升學,振翅高飛。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諷刺的是,父母基於子女的前途着想,往往願意忍受與子女離別的傷感,率先打破傳統的羈絆。誠然,父母和子女在離別後的生活飽受考驗,倘能捱過寂寞,跨越障礙,便能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成為人生的贏家。十優港姐麥明詩亦是如此,她到外國留學,離開了在港的父母,但最終憑著博文約禮的宗旨和對事物的真知灼見,在芸芸優秀港姐中脫穎而出,成為港姐冠軍。可見,一次堅定的離別是充滿意義的,是為達成夢想的催化劑。

   可惜的是,一些離別竟成為終生憾事。比如說台灣作家龍應台與其留學異地的兒子安德烈的關係經過長年累月的洗刷下,關係變得疏離、冷漠。離別,是有一定代價的,關鍵在於值得與否。

   有些離別令人刻骨銘心,久久無法釋懷。 古人喜神交古人,與名家作精神交流,是為形而上;今人側重形而下的禮節,掃墓被列為每年必做清單之一 。儘管如此, 現代仍有某種形式的離別可被譽稱為形而上。還記得在迷你倉四級火英勇殉職的兩位消防員嗎?他們雖已遠去,但為民奉獻的精神漸成公務員團隊的靈魂,英勇無懼的精神亦將長存,永遠迴蕩在你我之間。這是最高尚,也是最悲壯的離別!

   離別,不免為人帶來傷感,卻亦為人帶來最真誠的盼望。既然我們逃不了離別這一課,何不給身邊人一個最真摯的擁抱,灑脫地踏向前路?至少這樣,可以為離別撇除些遺憾。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嚐,一個人的咖啡


Starbucks~Mocha(Hot)
   香氣 6/10 嗅起來氣味香濃,惟咖啡獨有風味不突出。
   味道 9/10 口感幼滑,容易入口,巧克力味道突出,咖啡味道漸濃。惟多喝後易有飽膩感。
   賣相 8/10 咖啡顏色呈淺啡色,帶有天然巧克力顆粒。

整體評語: 8/10
> 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可以一試,感覺與快餐店的咖啡截然不同,質素有保證。惟價錢稍貴,一分錢一分貨。



Fairwood~即磨咖啡(熱)
   香氣 8/10 咖啡香氣十足。
   味道 6/10 咖啡味香濃,惟口感粗糙。
   賣相 6/10 咖啡顏色呈深啡色,牛奶與咖啡比例不平均。


整體評語: 7/10
>這是一般級數的大眾化咖啡,質素自然較一般,但其咖啡味道濃郁,仍值得一試!


                                                         


McDonald~即磨咖啡
香氣 7/10 咖啡香氣略嫌不足。
味道 6/10 帶有水氣,沖淡咖啡味道。可幸之處,咖啡幼滑度足夠,力挽狂瀾。
賣相 8/10 咖啡顏色呈鮮啡色,出現亮麗光澤。


整體評語: 7/10
>打着McCafe 的招牌,自然有一定的質素保證,又以系統化形式生產,標準長期保持一致。大眾化價錢,實為平民咖啡精選!

悼劉以鬯

陌生的文字 不能勾連思緒 就沒了悲傷和 凝結的眼淚 半生不熟的墨跡 最令人不安 攪動黏連的愁腸 文人殞落 總在風雨飄搖的時節 附帶魂靈的孤寂 更添幾分憐惜 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