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戀愛四步曲

 
                                                                             資料來源:Internet


         筆者剛細味品讀張愛玲女士的著作—《傾城之戀》,當中白流蘇對愛情獨特的思想令筆者留下頗深刻之印象,啟發筆者對愛情觀別有一番嶄新的體會,故特此撰稿以抒己見。
        
       暗戀。所謂萬事起頭難,要成功墮入愛河,必先有心儀的對象,兩情相悅固然是可遇不可求,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層紗。這段時期講求智勇雙全,心急就吃不了熱豆腐,追求者只好暫時韜光養晦「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在「女神」背後默默守護她,讓她每一天感到幸福、快樂。為了讓她感到愉悅,你會無時無刻地留意着她,無聲無息地待她好一點。當她遇到不如意時,莫名其妙地你心裏亦隱隱泛起失落之感。這時,你會想方設法做出一些平常不會做的傻事去搏得紅顏一笑,為她開山劈石、掃除滿途荊棘,即使赴湯滔火也在所不辭、甘之如飴。可是,囿於所謂的一點面子,卻不敢讓被愛的人有被愛的感受,以免唐突佳人,沾污了佳人的清譽,更甚免使雙方均處於極度尷尬的境況,最後點頭之交也難成。暗戀期,是戀愛最持久和痛苦之階段,無可奈何,又是戀愛的必經之路,因為一見鐘情的情節大概只得在童話故事中上演。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這階段被迫黯然退離的烈士多如恆河沙數,倘若你是不幸者的其中一員,請不要埋怨命途多舛,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說「原來她不夠愛我」。因為,從來都是自己一廂情願,她可從來沒有真正愛過你,她,「冇做錯到!」在此,我深深地向你們曾經的付出致敬,並請你們「繳械投降」,放下那些疑幻似虛的魂牽夢繞罷了。

        初戀。如果你已經到達此階段,請不要過份囂張,不要到處大放閃光彈,因為Package比你好的人多的是,因為成敗得失只在轉眼之間,畢竟你只是獲得一段愛情的入場券。這一刻是你的,下一秒可能已事過境遷,別讓自己的人生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留下遺憾。在這階段,你們可能會為一些瑣碎事而出現大大小小的摩擦,請你學會珍惜眼前人,珍惜彼此純真的感情,人與人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退一步海闊天空,姻緣實是難求。請你學會珍惜彼此相聚的一分一秒,哪怕是一次見面,一次吃甜品時的微笑,都是彌足而珍貴。請你學會尊重彼此,尊重對方的全部,尊重彼此的優缺點,因為人無完人,上天不會將最美好的一切集於一人之身。

        熱戀。熱戀期與初戀期的最大分別在於熱戀中的男女都毫無保留地愛着對方的一切一切,無論是肉體上或精神上,他們都想盡量佔有對方,締造一埸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他們不介意在任何場合展現對另一半無微不至的關懷:互相餵食、互相親吻,儘管多麼親密,多麼令人難堪,他們想做就做,眾人的目光都成為可有可無的陪襯品。所以說,愛情是盲目的。


       失戀。隨着時間的流逝,不管曾經愛得天昏地暗,還是愛得刻骨銘心,人和人的感情都會被時間沖淡,再沖淡,慢慢的,便找不着痕跡。畢竟,這一切一切都是曾經,是泡影,是輕煙⋯⋯或許你會感到忐忑,不斷想像有沒有重新開始的可能;或者你會感到難而言語的絕望,因為在漆黑中你未看到曙光的透現;或者你會感到萬箭穿心的苦痛,因為一段時常縈繞着你的情感遽然逝去,你失去了本來理所當然的安全感。


      史登柏的愛情三角論指出,愛情就是激情、親密感和承擔的融合體。可是,愛情是否一般理論所能涵蓋和解釋得了?要知道,愛情是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過份理性的愛情會失卻愛的樂趣,事事變得斤斤計較,感情自然變得平淡;過份感性的愛情只會令某一方不斷退讓,但人的底線有限,一旦超越臨界點,感情自然告吹。故此,兩者需如陰陽調和,取得相互平衡。正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傾國傾城的愛情,感性與理性均恰到好處,精神與肉體的戀愛並重,饒是最幸福美滿的愛情!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香港教制的那些事

                             圖片來源:Apple daily

2017年,看似是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雨水不多,只是有點炎熱罷了。然而,種種不平凡的事卻在這平凡的一年紛紛呈現:美國變天,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權更替,狂人總統特朗普出乎意料地當選,引起全球股市大幅波動;南韓總統朴僅惠捲入政治風波而被迫下台;朝鮮半島核問題誘發全球關注;本港特首選戰亦掀起一場場政治遊戲,候選人無不各出奇謀,為己賺取政治籌碼。種種跡象均顯示政治的特色:風起雲湧,具不可預測性。

還看今朝,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地的政治穩定與否,往往會動搖一地的政策制訂。同樣,不難發現,教育政策所以引起軒然大波除了由於領導者的處事態度外,在某程度上亦是由於大眾對政府心存不滿所致。回看香港,觀乎近日2017屆文憑試已漸趨尾聲,考生壓力似已大減,故筆者隨筆抒發對文憑試之感悟,進而略評本港的教育制度。文憑試謂全港學生的頭號大敵,所耗的心神不僅要完全在數十天的考期中傾注而出,而且還需要使盡渾身解數,將十多年所領略的看家本領徹底施展。轉眼間,排山倒海的主科一星期內一掃而空,使考生喘不過氣。即使竭盡全力成績亦未必理想,最遺憾的是,倘若在文憑試稍一不慎、遭遇滑鐵盧,考生就只好暗自叫苦,埋怨命運的不如意,憎恨「一試定生死」的不公。

然而,筆者竊以為這種埋怨在社會的出現存在某種必然性。考試,理所當然的有人歡喜有人愁,畢竟考試制度只創造了1%的成功者,卻衍生99%的「試場失利者」。不怕!跌倒了就爬起來再接再厲,一邊工作,一邊自修也沒有甚麼大不了的,考生還年青力壯,所牽涉的機會成本不大;成功的,亦不必過份驕囂,因為自己仍然入世未深,還有一大籮筐的事需要學習。考試制度是鍛鍊學生韌性的磨刀石。誠然,每個時代自有其獨特的困厄,八十後與九十後是一個年代,九十後和千禧後又是另一個年代, 我們總不能把歷史意見與時代意見相提並論。正如,我們亦難以從自身角度看待現今考生的所謂「失敗」,因之比較點不同,不宜以一時的成績妄斷一人之成敗,更勿遑論以此論斷一人的人生。

近年,港府大談生涯規劃,要求學生規劃自己的未來,使將來升學和就業均有更清晰的方向,使其人生能踏上康莊大道。既然,現今教育制度下的「主流用家」均出現不滿,危機四伏,警號經已響起,在指摘學生缺乏抗逆力前,政府是否應順應社會輿情,重新自我「規劃」一番,檢視教育制度是否出現紕漏處?

請記着,現今學生需要的不是無盡的訓斥,而是温和的鼓勵與機會。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那段青蔥歲月,都走過相似的路,就讓我們率先播下充滿同理心的種子,讓下一代茁壯成長!

悼劉以鬯

陌生的文字 不能勾連思緒 就沒了悲傷和 凝結的眼淚 半生不熟的墨跡 最令人不安 攪動黏連的愁腸 文人殞落 總在風雨飄搖的時節 附帶魂靈的孤寂 更添幾分憐惜 雷聲 ...